9月10日,赛轮集团埃及轮胎制造基地项目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奠基,标志着这一总投资约10亿美元(约71.2亿人民币)的标杆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中国在埃及迄今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之一,该基地的落地不仅是赛轮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落子,更折射出中国轮胎产业在全球关税围剿下,从东南亚向美非市场转型的战略突围逻辑。
战略锚点:埃及基地的多维价值布局
赛轮埃及项目的规划与定位,深度契合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调整趋势,在产能、市场与产业链协同层面构建起多重优势。
项目采用三期分步实施模式,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三年。一期产能预计2026年投产,可实现年产乘用车轮胎300万条、卡客车轮胎60万条;全部建成后总产能将突破年产1000万条,形成覆盖埃及本土、辐射中东非洲及全球市场的供应网络。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管理总局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指出,该项目是埃及汽车产业本土化战略的核心支点,可与当地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及物流配送形成产业闭环,提升埃及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对于赛轮而言,埃及基地填补了其在中东非洲区域的制造空白。依托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地理优势与投资政策红利,项目可高效对接欧洲市场,与越南、柬埔寨、墨西哥、印尼等现有基地形成互补,构建起覆盖亚、非、美三大洲的产能矩阵。作为首个在埃及落地的中国轮胎厂,此举进一步提升了赛轮在中东非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为其参与全球竞争增添筹码。
迁徙逻辑:从东南亚红海到美非新大陆的被迫转型
赛轮埃及项目的启动,并非孤立的投资行为,而是中国轮胎产业在全球关税压力下,从东南亚向美非市场战略转移的缩影,背后是十余年全球化布局的迭代与突围。
2012年起,东南亚因天然橡胶资源丰富、人工成本低廉及欧美关税豁免优势,成为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建厂的首选地。泰、柬、越三国聚集了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约90%的产能,越南70%的轮胎产能、柬埔寨100%的产能均源自中国投资。这一布局在初期成效显著:2024年美国乘用车轮胎进口中,泰越产品占比达34%,卡客车轮胎占比56%,企业获得14%以上的利润回报。
但2021年起,美国对东南亚轮胎启动双反调查,2025年更是实施“对等关税”,泰国、柬埔寨输美商品税率达36%,越南达20%,东南亚的关税优势彻底丧失。与此同时,欧洲市场跟进打压,中国轮胎通过东南亚出口欧美的价格优势被大幅削弱,倒逼企业寻找新的产能落脚点。在此背景下,赛轮等头部企业将目光转向非洲与美洲,2025年赛轮追加埃及2.91亿美元投资,建设360万条子午线轮胎产能,成为近三年中国在非洲布局的第四家轮胎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转型并非主动选择。东南亚在资源、成本与产业配套上的优势仍获国际认可——大陆集团关停马来西亚工厂加码泰国、住友橡胶将美国订单转移至泰国,但关税高压下,中国企业只能被迫离开这一“天选之地”,转向投资环境更复杂的美非市场。
全球布局:赛轮的三阶进化与能力构建
从首家海外建厂到全球前十,赛轮13年的全球化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埃及落子是技术、产能与品牌协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技术积累与国内布局阶段(2011-2015年):2011年赛轮在上交所上市,募资用于青岛、东营等国内基地建设与技术升级。2012年率先在越南建厂,成为中国轮胎企业“走出去”规避关税的先行者,为后续全球化积累了初期经验。
海外扩张期(2015-2022年):赛轮加速产能出海,越南基地逐步扩产,2021年柬埔寨900万条半钢胎项目投产,2023年追加600万条产能。2024年同步启动墨西哥600万条半钢胎、印尼360万条子午胎及3.7万吨非公路胎项目,全球化产能矩阵初步成型,产品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端化与品牌国际化阶段(2022年至今):赛轮实现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液体黄金轮胎”破解行业“魔鬼三角”难题,滚动阻力降低30%,湿地刹车距离缩短7米,耐磨性提升20%-30%;掌握59/80R63巨型工程胎技术,打破外资垄断。
2024年赛轮首次进入《Tire Business》全球轮胎企业前十,品牌价值突破1005亿元,为其在美非高端市场竞争奠定基础。截至2024年,赛轮已规划全钢胎2765万条、半钢胎1.06亿条、非公路胎44.7万吨的年产能,形成技术与产能双轮驱动的全球化格局。
行业变局:中国轮胎的突围与全球竞争重构
赛轮等中国企业的美非布局,不仅是个体生存策略的调整,更在重塑全球轮胎产业的竞争格局,推动中国轮胎从“制造输出”向“全球品牌”跨越。
全球轮胎市场的集中度正持续发生变化:2000年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三巨头合计市占率达57.1%,2010年降至46%,2023年进一步跌至36.7%。与之相对,中国轮胎企业在全球75强中的数量从2006年的11家增至38家,市场份额从5%升至18.6%,赛轮与中策橡胶跻身前十,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
此次向美非的产能转移,倒逼中国轮胎企业从“关税规避型”出海转向“本土化运营型”出海,与外资巨头的竞争维度发生本质变化。非洲基地可借助地理优势辐射欧洲,墨西哥等美洲基地可近距离服务美国市场,虽面临文化差异、管理难度加大等挑战,但也为企业获取更高收益创造了条件。这种转型与米其林1970年代在巴西建厂、外资企业1990年代全球本土化布局的逻辑一脉相承,是中国轮胎企业迈向全球顶尖阵营的必经之路。
从行业趋势看,轮胎替换市场的持续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2024年全球轮胎销量18.56亿条,其中替换市场销量14.02亿条,同比增长3.32%,远超配套市场的下滑幅度。赛轮等企业凭借技术突破、产能布局与成本控制能力,有望在替换市场进一步抢占份额。
赛轮埃及基地的奠基,是中国轮胎产业全球化的新起点。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关税围堵的双重背景下,以赛轮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能重构与品牌升级,正逐步打破国际巨头的长期垄断。未来,随着美非基地的陆续投产,中国轮胎将在全球市场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引领”的质变,书写全球轮胎产业的新竞争规则。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至周日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