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德国马牌发布声明称正在经历70年以来最大的业务危机,月底将宣布进一步的裁员计划,裁减岗位比例高达13%!据数据显示,德国马牌在全球有超过24.5万的员工,裁员计划预计裁减人员将超过3万人!
众所周知,因出行限制、贸易限制等因素,今年的汽车产业链遭受重创,终端需求骤减,全球26个国家100多个汽车整车工厂停工停产。根据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德国马牌集团的总销售额为165.3亿欧元,同比下滑26%,息税前利润亏损3.93亿欧元,同比骤跌125%,其中作为主要业务的马牌轮胎盈利仅有7.9亿美元,利润下降41%。在经历大半年的亏损积压后,马牌也难逃裁员一劫。
大陆集团官方网站显示,该集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总数超过24.5万。照此计算,本轮裁员的人数将超过3万。仅在大陆集团的本土市场——德国,受上述计划影响的岗位数量就达到1.3万个。
这家德国企业在去年9月已制定了削减2万个工作岗位的计划,而最新的计划则将裁员范围从生产及管理部门延伸到了研发领域。
轮胎板块对业绩造成拖累
目前,大陆集团旗下共有三大集团,其中马牌轮胎及康迪泰克事业群隶属于橡胶集团。除此之外,该集团还有动力总成及汽车两大板块。
今年3月,德国大陆集团公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该年度集团总销售额为444.8亿欧元,调整后经营性利润为32亿欧元。而橡胶集团去年的销售额为180亿欧元,调整后的经营性利润为22亿欧元。这意味着,轮胎集团在大陆集团整体营收中占比超过40%,利润占比则更高,达到68.8%。
然而,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马牌轮胎营业利润下降41%,至7.866亿美元;销售额下降23%,至48.5亿美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下降63%,至3.57亿美元。其原装及替换市场轮胎销量,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业绩下滑归咎于中国、欧洲和北美
马牌轮胎方面将这一业绩下滑归咎于中国、欧洲及北美市场在需求方面所出现的受抑制现象。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北美乘用车及轻型卡车的产量下降了69%,商用车产量则下降了66%。在欧洲,情况也与之类似。
而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下滑,被马牌轮胎方面认为是造成这家轮胎汽车制造商乃至整个大陆集团在一季度业绩不振的主要原因。
除疫情影响外,马牌轮胎品牌附加值过高、产品性价比低以及品牌定位尴尬等问题也对其在华销量产生了负面效应。
目前,在全球轮胎制造商排名中,马牌轮胎位居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之后,被排除在Tier 1制造商之外,与倍耐力、邓禄普、韩泰、横滨、固铂、东洋、锦湖等品牌同属第二梯队。
据途虎养车网数据所制的表格显示,同型号产品,马牌轮胎的定价是529元,甚至高于米其林、普利司通及固特异。
终端消费者不“买单”
通过对多家汽修店进行走访,记者发现在替换轮胎市场上,马牌轮胎并非消费者最容易考虑到的选项。
“在市场需求本就遭到抑制的情况下,品牌所犯的这种错误将在最终的销售业绩中得到进一步放大。”某分析师说。
作为一个价格不菲的德国轮胎品牌,马牌的产品质量也存在提升空间。全国汽车消费者投诉受理处置服务平台车质网信息显示,2020年1-7月,关于马牌轮胎的投诉共为22条。除部分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坏外,用户的投诉均为轮胎开裂、漏气及爆胎等颇为基础的质量问题。
马牌轮胎的不振表现,在与其他的因素结合作用后,导致大陆集团迎来了70年以来的最差业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创下新低的集团收益,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至周日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