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胶友通 登录注册
7×24小时咨询热线:0592-3388535
首页行情资讯橡胶辅料白炭黑白炭黑资讯卡了半世纪的难题通了!二氧化硅引结晶生长 轮胎耐磨翻倍
卡了半世纪的难题通了!二氧化硅引结晶生长 轮胎耐磨翻倍
时间:2025/10/1 10:05:14       浏览量:12

橡胶作为轮胎核心结构材料,其力学性能直接决定车辆行驶安全与能效水平。“应变诱导结晶”作为天然橡胶及聚异戊二烯橡胶的关键增强机制,自被发现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因缺乏直接观测手段,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形成路径始终处于理论推测阶段,成为制约轮胎性能精准优化的“卡脖子”难题。

日本住友橡胶工业公司(SRI)与东北大学联合团队开发的“双技术协同微观观测系统”,首次实现应变诱导结晶的动态可视化与空间定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为轮胎橡胶材料的定向设计与性能跃升开辟了全新赛道。

一、百年技术瓶颈:应变诱导结晶的“黑箱困境”

轮胎橡胶的抗撕裂强度、耐磨性能及动态力学稳定性,核心依赖聚异戊二烯分子链的应变诱导结晶行为。当橡胶承受拉伸等外力作用时,无序缠绕的分子链沿受力方向舒展取向,进而形成纳米级晶体结构,这些晶体通过载荷传递与结构支撑显著提升材料韧性。然而,传统表征技术始终无法突破“宏观推断微观”的局限——差示扫描量热法仅能量化结晶度变化,X射线衍射可获取晶体取向信息,但均无法捕捉结晶在橡胶基体中的实时生长轨迹与三维分布特征。

这种“黑箱困境”导致产业界长期陷入“试错式研发”:工程师通过调整配方与工艺间接影响结晶行为,却无法建立“结构-性能”的精准关联。例如,在二氧化硅填充橡胶体系中,填充相如何调控结晶过程的机制始终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推测填充颗粒为结晶提供成核位点,但缺乏直接证据支撑,使得橡胶增强效率难以突破理论上限,成为轮胎行业轻量化、长寿命升级的核心障碍。

二、双技术协同:微观世界的“动态摄像机”与“精密探针”

为破解观测难题,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纳米斑点扫描电子束的复合表征系统,实现了应变诱导结晶的“动态追踪+空间测绘”双重突破。

原位拉伸TEM观测技术通过将微型拉伸装置集成于电镜样品台,在模拟轮胎实际受力的动态过程中,以50nm级分辨率实时捕捉分子链运动与结晶演化。实验中,聚异戊二烯橡胶样品在0-300%应变范围内连续拉伸,电子显微镜清晰记录了分子链从无序缠绕到定向排列、再到结晶核萌发与生长的完整过程,首次实现结晶动态形成的可视化记录。

纳米斑点扫描电子束技术则解决了空间分布表征的痛点。直径仅5nm的聚焦电子束对拉伸后的橡胶样品进行逐点扫描,通过采集不同位置的电子衍射图案,结合晶体学分析重构出结晶相的三维分布图谱。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广角X射线衍射的空间分辨率限制,可精准定位尺寸仅20-50nm的结晶区域,明确其与橡胶基体及填充相的空间关联。

两项技术的协同作用,构建了“动态过程-静态分布”的完整观测闭环,将此前抽象的结晶增强机制转化为可量化、可定位的微观图像,为解析橡胶增强的核心原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

三、核心发现:二氧化硅聚集体的“结晶导向效应”

针对轮胎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纯聚异戊二烯橡胶与二氧化硅填充聚异戊二烯橡胶,研究团队通过复合表征系统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结晶行为规律,其中二氧化硅填充体系的“结晶导向效应”成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发现。

在纯聚异戊二烯橡胶中,应变诱导结晶呈现随机成核特征:分子链沿拉伸方向取向达到临界阈值后,结晶核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并生长,晶体尺寸随应变量增加呈线性增长,最大结晶尺寸可达150nm。这一发现验证了传统理论中“取向-结晶”的基本关系,但也解释了纯橡胶结晶增强效率有限的原因——无序分布的晶体难以形成连续载荷传递路径。

而在二氧化硅填充橡胶体系中,观测结果呈现出突破性规律:直径20-30nm的二氧化硅颗粒在基体中形成尺寸100-200nm的松散聚集体,当材料承受拉伸应变时,这些聚集体沿受力方向发生定向排列,形成“链式分布”结构;更关键的是,应变诱导结晶的成核位点集中分布于二氧化硅聚集体表面,结晶生长方向严格遵循聚集体的排列轨迹,最终形成沿受力方向延伸的“晶体-聚集体复合增强链”。

这一发现首次证实了填充相对结晶行为的主动调控作用:二氧化硅聚集体不仅通过“刚性支撑”直接增强橡胶基体,更通过“结晶导向”构建有序增强结构,使填充橡胶的抗撕裂强度较纯橡胶提升40%以上。该机制的揭示,为通过调控填充相分布实现橡胶性能定向优化提供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四、产业跃迁:从实验室发现到轮胎性能革命

此次微观可视化技术的突破,正推动轮胎橡胶研发从“经验驱动”向“精准设计”转型,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对轮胎提出的“低滚阻、高耐磨、长寿命”复合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住友橡胶已基于该研究成果启动配方与工艺优化项目:通过调控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改性程度与分散工艺,控制聚集体的尺寸与分布密度,使结晶沿轮胎受力主方向定向生长。实验室数据显示,优化后的橡胶材料耐磨性能提升35%,抗裂扩展速率降低50%,同时滚阻系数保持在欧盟标签法规A级水平,完美匹配新能源汽车对能效与耐久性的双重要求。

从技术演进视角看,该成果的价值远超单一材料优化:微观可视化技术可拓展至碳纤维、石墨烯等新型填充体系的研究,为多组分复合橡胶的设计提供通用方法;而“填充相-结晶相”协同增强理论,或将推动轮胎结构设计的革新——通过模拟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定向调控轮胎不同区域的结晶特征,实现“按需分配”的性能设计。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轮胎作为“唯一接触地面的部件”,其性能升级直接影响车辆安全与用户体验。此次应变诱导结晶可视化技术的突破,不仅解锁了橡胶增强的百年密码,更构建了“微观机制-材料设计-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为轮胎行业的技术革命注入了底层动力,未来有望推动出行领域实现更高维度的安全与能效平衡。

关键词:二氧化硅,轮胎

扫描二维码 关注胶友通微信公众号
可实时获取产品报价信息


胶友通的报价是橡胶企业公开销售价或采购价(如出厂价、挂牌价、出栏价、收购价等),偶尔生产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实际成交价格,仅供参考!
胶友通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任何根据胶友通数据和信息而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及法律后果均应当自行承担,与胶友通无关。
橡胶价格中心
  • 国内市场价
  • 国际市场价

热点聚焦更多》

胶友通客服
咨询热线:0592-3388535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至周日 9:00-18:00

Copyright 2021-2024 www.jiaoyout.cn , All Rights Reserved. 厦门胶友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1996号-4